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科技巨頭馬斯克的公開矛盾引發全球關注,兩人關系經歷了由盟友關系迅速惡化至公開沖突,再到馬斯克主動修復的快速轉變。這種潛在且反復的美國頂層政治-經濟聯盟的內部張力,不僅對美國未來能源政策與科技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將不可避免地外溢至全球產業政策與市場競爭層面,預計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將產生重大影響。
一、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四大影響
影響一:市場競爭格局擬加速重構
若特斯拉因美國本土壓力調整全球戰略,可能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的產銷量,深化與中國供應商合作,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根據中汽協數據,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突破40%,市場增量空間收窄。特斯拉在中國的持續發力,將迫使本土車企在有限市場中展開高強度角逐,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
影響二:技術攻關緊迫性將更加凸顯
馬斯克對穩定發展環境的需求上升,為深化在華技術合作創造窗口期,如上海工廠模式的深化拓展。但沖突同時強化了美國對華技術封鎖預期,面對美國可能的封鎖和“去中國化”壓力,我國在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高純材料等領域的自主攻關緊迫性進一步凸顯。
影響三:供應鏈韌性可能遭遇嚴峻考驗
一方面,美國可能強化“友岸外包”政策,更積極地推動在北美或盟友國家建立排除中國的電池和零部件供應鏈。與寧德時代、均勝電子等中國企業的合作可能被貼上政治風險標簽,導致部分國際客戶轉向非中系供應商。另一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供應鏈數據顯示,約45%的零部件依賴中國本土供應商。若其全球生產計劃因美政策動蕩延遲,將直接沖擊寧德時代、均勝電子等核心供應商,導致訂單波動與產能閑置風險,供應鏈抗壓能力面臨大考。
影響四:出口環境不確定性激增
2025年以來,美國已有超140億美元可再生能源及電動汽車投資項目擱置。若特朗普推行貿易保護政策(如取消電動車稅收抵免),中國新能源汽車對美出口的定價策略、市場布局及長期規劃將被迫全面調整,可能更加聚焦歐洲、東南亞、中東等市場。
二、應對建議
建議一:深耕品牌價值與下沉市場,激活國內增量空間
車企應加速打造差異化品牌形象(如比亞迪“技術普惠”、蔚來“高端服務”),投入資源強化智能座艙、個性化服務體驗。開拓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聯合金融機構推出低首付、長周期金融方案降低門檻。全國應統一二手車流通政策,簡化新能源牌照異地過戶流程,釋放置換需求。
建議二:構建開放創新聯合體,突破“卡脖子”環節
組建“車規芯片/操作系統攻關聯合體”,整合車企、芯片設計企業、科研院所資源,設定國產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量產裝車目標。鼓勵與歐盟、東盟車企共建聯合實驗室,規避單一技術來源風險。
建議三:實施供應鏈“強基”與“備份”工程
建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關鍵材料(鋰、鈷、鎳)戰略儲備機制。引導電池/零部件龍頭在東南亞/歐洲設廠,將“在中國、為全球”轉為“在全球、為全球”,分散單一客戶依賴風險。鼓勵車企制定年度供應鏈風險地圖及應對方案。
建議四:強化政策預警與靈活響應機制
建立跨部門協同的全球政策動態監測與快速評估機制,動態調整新能源汽車出口退稅/信用保險政策,重點支持受美政策變動影響大的企業。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與標準制定,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提供更精準的政策護航和風險預警。
作者介紹
楊佳玲
咨詢師
長期專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近年來作為主要負責人完成了北京市汽車產業相關的政府、企業委托咨詢業務,包括《朝陽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北京市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建議》等研究工作。
張 璐
高級工程師
長期關注研究新能源汽車及充電基礎設施領域。近年來作為主要負責人完成了寧德時代、北京大學、北京同仁醫院等多項國家級專項的項目申報工作,以及多項汽車產業相關的政府、企業委托咨詢業務。
編輯:張 華
審核:孫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