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加快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國家科技創新高地,是北京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本文重點分析日本筑波科學城通過“官產學”模式創新引領帶動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經驗以及對北京的啟示。
一、日本筑波科學城發展概況
日本筑波科學城建于1963年,是全球最早建設的大規模科學城之一。為解決筑波科學城科技創新機制僵化、科技成果產出不理想、社會經濟效益不佳等問題,日本政府通過“官產學”模式,在創新資源集聚、高精尖產業培育、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深入推進機制變革并取得實效。目前,筑波科學城匯聚了300余家科研機構和企業,來自140余國的高端人才,2萬余名科研人員,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物理、生命科學、新能源等領域取得豐厚成果。
圖片來源:日本筑波市城市網站
圖1 筑波科學城城市鳥瞰
二、日本筑波科學城“官產學”模式的核心經驗
日本筑波科學城“官產學”模式即在政府主導下,科學城內的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構建緊密的合作網絡,共同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移轉化。
(一)政府引導創新資源互聯互通
加強與科學城高校、科研院所協同。筑波市分別與筑波大學、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國立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構建起地方政府與科學城內大學、國立科研機構的合作網絡,顯著促進多方主體聯合研究。構建科研設施共享生態圈。政府支持搭建由六所核心公共研究機構和大學合作運營的筑波創新平臺(TIA),建立包含15個公用科研設施群、500多臺研究裝置的共享設施網絡,通過免費或者付費的形式供內外部用戶使用科學設施,并舉行各種培訓課程,助力企業開展科技研發。催化科技中介組織成立。國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獨立行政法人制度,促使科技成果從“體制內”向“體制外”流向轉變。在此背景下,政府重點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立科技中介機構——技術許可組織,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吸引知名企業在筑波設立研究機構,促進政府、產業界和學術機構間協同合作。
(二)政府賦能“高精尖”產業發展
完善產業創新政策體系。日本政府相繼實施“產業集群計劃”和“知識集群計劃”,將國家原有產業政策、創新政策、中小企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打包”為產業集群政策,推動新企業創建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產業主體間的網絡化合作。優化特色產業發展生態。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特色產業,持續完善上下游產業配套,設立筑波研究支援中心、筑波創業基地等產業化平臺,為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資金、場所和管理等方面幫助。支持科學城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通過在東京設總部、分支機構或風險投資等方式整合區域內外創新資源,促進新一輪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應用的良性循環。
(三)打造多元開放的國際人才與科技合作樞紐
支持打造國際一流人才培養基地。科學城注重產城融合,配備商場、百貨、餐飲、酒店等設施和服務平臺,為海外人才提供醫療教育、日常生活咨詢服務等多維度支持與保障,營造國際化的生活氛圍。積極開展國際科研項目合作與展示。政府聯合高校及研究機構成立全球創新推進機構(TGI)等組織,通過國際會議、學術研討、成果展示會等方式搭建跨國合作橋梁,推動前沿科技成果的展示與轉化,有效提升科學城在生物醫藥、高能物理、納米科學等領域國際影響力。
三、日本筑波科學城的創新舉措對北京的啟示
筑波科學城的“官產學”模式為北京探索產學研融合發展創新模式,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有益經驗。
(一)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一是進一步激發在京科研機構活力。發揮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聚焦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產業鏈痛點,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攻關,推動創新資源向高價值應用場景集中突破。二是推動在京科研設施開放共享。借鑒筑波創新平臺(TIA)模式,以分級分類管理、開展操作培訓等方式推動科研設施高效利用,以“共享模式”助力企業突破研發瓶頸。三是完善專業化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借鑒筑波科學城科技中介機構設立經驗,健全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有針對性地引導、培育、扶持一批服務能力強、專業水平高、與產業相匹配的科技中介機構,為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保障。
(二)完善高精尖產業集群發展生態
一是充分發揮產業政策集成的重要作用。以未來產業為例,北京市已在腦機接口、新型儲能等領域發布30余項措施,建議面向不同技術成熟度的未來產業分類施策,進一步完善發展政策,引育產業鏈上下游關鍵主體,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集群。二是持續加強“三城一區”協同聯動。強化中關村科學城創新前沿布局,推動懷柔科學城科技設施開放共享,推進未來科學城效用發揮,強化完善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在產業化落地、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成熟條件和配套支持,協同構建產業發展生態。
(三)持續深化對外開放與國際交流合作
一是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保障政策。堅持全球視野、引培并重,進一步優化重點領域高端人才的引進全流程服務機制,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更完善、更安心的“舒適生活”保障支持,打造開放包容的國際化人才發展環境。二是推進更加開放的國際科研合作。聚焦全球性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領域,鼓勵各類在京創新主體積極參與并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加強與全球知名科學家和科研機構的國際合作。三是打造更高層次的成果展示平臺。借鑒筑波城公開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的做法,在中關村、懷柔科學城等區域建立更豐富的成果展示窗口,吸引全球投資伙伴。鼓勵創新主體參與服貿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等活動,推動高質量合作項目落地,提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國際影響力。
作者介紹
劉佳寧
咨詢師
主要從事科技創新領域研究,參與河南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期研究評估、懷柔區科技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等研究工作。
張偉捷
咨詢師
長期專注科技創新領域,深度參與北京市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化、“三城一區”統籌聯動與融合發展、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研究,完成多項研究報告、政策建議等咨詢服務成果。
編輯:張 華
審核:孫 磊